Friday, April 25, 2014

大师画荷欣赏(二)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1626-1705),清代画家。清四大僧人之一。原名统。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一生字、号、别号极多,尤以59岁之后的八大山人最为知名。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他擅画山水、花鸟、竹木。山水师法董其昌,兼及黄公望、倪瓒,画风枯索冷寂,凄凉悲清。花鸟画极富个性,成就卓著。
而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八大山人笔下创造的艺术形象。他往往用象征的手法,曲折而又深刻的表达出一种无法遏制的忧郁心情,以“泪”研墨写丹青,形成质朴厚重、高度概括,又带有粗狂气息的独特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或对生命的热爱。在立意、为象、造型、布局、笔墨以至诗书画一体上均有突破,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风格粗犷,造型奇特的艺术形象。比如他画的鸟,或“白眼向人”状,或振羽欲飞,无疑都是画家自己性格的写照,充满倔强之气。他画的花,不是春色娇艳、欣欣向荣的鲜花,而是“溅泪”之墨花,是残叶败荷。所画山水,也是“残山剩水”。他是在借花、木、鱼、鸟的形神,来象征自己艰难的人生处境、不平之气。
同样八大山人的荷花也不是春色娇艳、欣欣向荣的鲜花,而是“溅泪”之墨花,是残叶败荷,一如他一向的画风,凄凉寂寞,冷意逼人。

其中八大山人的传世之作《荷凫图》就是很典型的作品。
《荷凫图》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将鸟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荷花水鸟图》也是非常突出的一幅作品
《荷花水鸟图》中的鸟,耸起了背,作缩头缩尾状,单足着地,立在一块石头上,好像是随时准备仓皇逃窜;它站立的一块石头,也是上大下 小,根基极不稳固,随时就会坍塌;再看那荷花形象,细长的茎上生出一朵纤弱的小荷花,而一轮又黑又大的荷叶从斜上角垂下,直压向那只孤独的水鸟;画面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伤感的意境,这是八大山人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恰当表现。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他的这种奇异的艺术形象,不免显得过分,甚至有些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而难以辨认,是不足为训的。但从体察他的艺术情感和趋向而论,可知道他这种艺术所显示的形象,不是出于虚妄,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深刻感受所积累而形成,是其艺术思想与对生活真实深刻体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艺术幻化,才形成了这种简落、奇特的艺术形式。


《荷石水禽图》

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

《墨荷图》
《墨荷图》为他67岁时所作
清 八大山人轴 纸本 水墨纵185厘米 横91厘米荷塘一角, 有荷柄七株, 一柄伸出画外。 荷叶三面, 两叶由画外伸展而入。 一只荷花, 直立其中, 刚正不阿。 山人所绘荷塘,皆浅水露泥, 荷柄修...

《墨菡萏图》
八大山人水墨画,高91厘米,宽43厘米,约3.6平尺。经考证,落款处为乙酉八大山人画,时值康熙四十四年,应是1705年,八大山人八十岁画荷作品。据《古代书画汇考》一文中所记,八大山人年八十岁,春日作《竹石鸳鸯画轴》,秋日作《墨荷画轴》这幅“墨荷”画完不久,先生就辞世了。
这幅水墨荷花画,用笔飘逸,墨韵淋漓尽致。荷花如临清风而溢香气,纯熟的笔墨功力,已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界。乃八大山人平生代表之作。
因荷花处於半开之态,後经吴湖帆先生酌定为墨菡萏图。其意义更为深远。“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开则败,月盈则亏,这是八大山人此画绝妙之处,寓意深邃。

《荷石四屏》


《野荷清趣》



作品略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