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离去,让人看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力量,更让人感受到了“惺惺相惜”的美德。人的伟大不在于诋毁了别人,而在于提携了他人。——纯道题记。
*1920:10月24日中国徐州市蕭縣白土鎮出生。
- 1945──1948:到南京中央大學教書。
- 1957:以太太董景昭的肖像畫得巴黎春季沙龍銀奬。
- 1985:5月到香港任中大校外評審,30年後重遊舊地。
- 2006:5月12日獲頒歐洲傑出人材奬。
- 2014:3月26日在巴黎家中逝世,享年94歲。
北京时间2014年3月26日凌晨,著名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他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许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朱德群以西方绘画理论、延续中国水墨中点、线、面的美学形式与概念,衍生出精辟的表达,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在二十世纪中叶与西方艺术冲撞、激荡、裂变,交融而新生的发展进程,擘划出了一个重要精彩的里程碑。
大师合影(右起: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
朱德群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院士,于1997年入选。第二位华裔画家赵无极于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法兰西学院艺术院曾仅有10名终身院士,其中两名为华裔:朱德群和赵无极。2000年,经朱德群院士推荐,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荣耀。三位校友,惺惺相惜,共同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大师。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朱汉山、父亲朱禹成世代行医,也都喜爱书画,父亲暇时常作画自娱,他也随父画画,临习草书。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成为他的艺术启蒙教材。小学毕业后,到徐州上中学。1935年投考杭州国立艺专,因当时中学尚未结业,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毕业证书报名,从此成为朱家第二个“朱德群”。
从朱德群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他的海外奋斗历程,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位艺术大师始终坚定保持着的创作主旨。因此,人们得见了一连串曾经在朱德群艺术跋涉中隐现过的身影:林风眠、吴大羽、多里瓦尔、米修、皮埃尔、毕加索;他们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个个相当有意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绘画生涯的现实的艺术环。
朱德群1941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由有留法经历的林凤眠任校长。朱德群比赵无极低一班,比吴冠中高一班。这不是偶然,因为林凤眠让集国画大成的潘天寿教中国水墨画和书法,让饱学了法国现代艺术的方干民、吴大羽教素描和油画,学生们在学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要学法语。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背后,有着林凤眠这位伯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力量推动。
朱德群等一开始的“艺术基因结构”,就是东西方两根“艺术文化链”组合起来的双螺旋结构,就像最富原创性的生命基因DNA的双螺旋链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朱德群等人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级大才的“生命智慧密码”。
朱德群向上海市政府赠送的巨幅油画亮相于上海大剧院。
1945年,朱德群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朱德群由南京到台湾台北;1949年,任教台北师大艺术系;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4年,在台北市中山堂首次举办个展。
1955年,朱德群离台赴法国,并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1957年,参加巴黎春季沙龙以“景昭画像”获银牌奖;1958年,在巴黎首次举办个展;1963年法国艺评家乔治·布大宜(George
Boudaille)发表“朱德群的绘画专题研究”;1964年获邀参加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之“现代国际画展”。
1980年,朱德群正式加入法国籍。1982年,在法国哈佛市之安德列·马雷侯现代美术馆展出自1955年至1982年的作品。1983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担任艺术学士学位评审;1993年《朱德群专集》法文及英文版问世,由艺评家皮耶·卡班(PierreCabanne)执笔
。
1997年,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司AFAA举办朱德群近作展(自1985年-1996年作品),并在北京、香港、台湾巡回展出;12月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1998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个展;1999年2月3日参加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就职典礼。
1999年2月3日下午3时,法兰西学院在学院的圆拱会议厅内举行隆重的院士加冕典礼。七十八岁的朱德群身穿特制的拿破仑时代的绿底金线刺绣院士大礼服,在法兰西共和国仪仗队的击鼓致敬声中登上神圣的讲坛,发表了就任演说。尔后,在康伯爵夫人厅举行的授剑仪式上,他佩戴上了象征法国国宝级荣誉的法兰西院士宝剑。
由法兰西院士、著名雕塑家亚贝尔·费洛专门为朱德群设计的“法兰西院士宝剑”非常特别,剑柄上镶了四块中国传统文人借以抒发高洁情怀的玉石——一块汉白玉,两块扁平中空的绿松石,还有一块刻着战国时代兽面纹的琥珀。雕塑家说,用西方现代的不锈钢材质配东方古代的缤纷玉石所做成的剑柄,正是朱德群绘画风格的象征,是新的人文精神内涵的象征。
在加冕典礼上,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雕塑家让·卡尔多在颂扬朱德群院士的演说中说:“在当代艺术中,您的作品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是无可比拟的。在我们的眼中,您是一位创造力雄浑博大的艺术家,您驾驭和完成了如此多的极其稀有和高品质的作品,您卓越的智慧和性格给我们学院投进了一片新的光辉。您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因此,这片新光辉所照耀的范围已超越了法国国界。”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利文曾问过朱德群创作时的感觉,朱德群答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这个“宇宙天籁”是什么?他在院士加冕的演说中说:“我是一个汉家子弟,可我一直在追求将西方的传统色彩与西方抽象画中的自由形态,用中国的阴阳和合的精神组合成新的画种。在形而上方面,我在追求新的人文精神,将阳的宇宙和阴的人类描绘成共同进化的二元和合之体。”
中国书画的表达经验很早就为朱德群的抽象创作奠定了基础,使他在从具象过渡到抽象的短短数年间,很圆熟地超脱具象的束缚,在画面构造出一个抽象的广阔空间,也使朱德群的抽象自然画深含中国文化的恢宏气度。
1960年代起,朱德群不再用画刀分割颜料块面,专注于扎实的线条与色彩本身,以流畅的运笔结合力道与速度使动感跃然于眼前;2000年后,艺术家再次解放视觉元素,光线的描写与空间的形塑成为其画面重心。
在朱德群的自述中,曾提及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他的影响,在众多大师中,他尤以范宽作品中所展现的磅礴气势和生动的气韵最为欣赏,朱德群曾说:如范宽说过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之物;与其师之物,未若师于心,所谓师于心者,即是以画家为主宰,并已有抽象的概念。可是中国人没有把抽象这两个字讲出来而已。
大自然经过画家的思想融合和提炼,其中即是画家的幻想力、修养和个性之内涵流露于画面上,中国绘画和抽象画的想法不谋而合。而朱德群的绘画艺术中同时具有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正是他融合自身中国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以及善用西方的绘画工具与技巧的具体表现。
朱德群一向酷爱中国的诗词,而他也不断的以画来表达诗意,而他的作品则同时具有豪气千云与淡淡幽情的特质。1955年朱德群离开台湾远赴巴黎,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之旅。
于60年代的作品中他多以单一色作背景,运用阔笔与快笔所挥洒出的宽窄厚薄的线条则游走于画面上,时有似瀑布奔泻的水流,颇有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气势;而细节部份则以细笔勾勒出的蜿蜒线条,含蓄婉约就如小乔初嫁时的神情。
传统水墨画的主体色调基本以墨色为主,王维之语: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便清楚的点明了水墨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历代画家已将墨色的组合与构成视为基本的符号元素,在最低限的色彩使用中,营造出最深刻的意境传达。
油彩在朱德群笔下一改其浓厚黏滞的特性,似乎兼具了水彩的轻盈流动与焦墨枯笔的深沉,画家在此仅以单色油彩的渲染变化,创造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并在看似豪迈的挥洒间,精准地运用简约的墨色,使其在视觉结构上组成丰富而细微的层次,前景、中景与远景的架构清晰,形成了画面的远近与纵深,因而创造出广阔无垠的空间感。
于80年代中,他所运用的线条、点与粗笔都与中国的书法绘画极为吻合,中国书法的俯仰、顿挫与纵横均可见于这个时期的作品当中。进入90年代后,朱德群的作品更加接近中国的绘画传统,而其双联与三联作的构图也是受中国传统手卷轴的影响。而其作品之标题如“大地苏生”、“雪融瑞气”或“冥想”均有中国艺术传统中注重宇宙的变化并探讨人与自然的关联。
吴冠中曾以“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语”形容朱德群作品中,因线条的律动而形成的节奏感;点线的交错与窜动并结合画面上的光线明暗而形成如音符般时急时缓、高低起伏的旋律。
整体而言朱德群的作品与自然现象,尤其是与光,有紧密的关联,而这些都是经由艺术家心灵省思后的印象。法国艺评家皮耶卡班那曾写道:“真实的绘画来自回忆。”
朱德群即是以深邃的方式,描述令他最眩目的前尘往事。足见朱德群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这世上的芳香,这些挥之不去的袭人气习,那些世俗的纷扰,都是他所欲捕捉的对象。
朱德群以画笔描绘出自然界里的透明的空气、清凉的水气、游移的风、急速的湍流与初降的瑞雪。在画面上常出现淡玫瑰色的晨曦或是一片火红的落日,而光线神秘的游移、跃动于其中,这就是朱德群作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的来源。他以一种既夸张又抒情手法表现出强烈又隽永的印象,同时兼具梦幻意味与戏剧性效果。
他在世界各地开了五十多次个展,佳评如潮。他的作品被巴黎艺术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美国圣路易大学、比利时现代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基金会等二十多家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他多次荣获艺术大奖。他的名字列入《国际传记辞典》《欧洲名人录》,直到在名字前终身冠以“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的称号。
无论是他的具象画还是抽象画,东西方评论家都众口一辞:朱德群是用油画画出了中国水墨画精神的大师,他用浓郁泼辣的色块轰入画的深层,追求深远的宇宙空间感和无限激情的笔墨之韵,超以象外得圜中。
由朱德群绘作的孙中山画像,多年来一直挂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会客室,经法国画商鉴定后,让国民党惊叹多年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顿时成为国民党党史馆的最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压箱宝,也让主席会客室真的“蓬荜生辉”。该幅画作,是当时的党史馆馆长罗家伦,邀请朱德群以孙中山在广州元帅府批示公文的历史照片,临摹作画,之后便成为党史馆的历史收藏文物之一,但多年来没有被特别收藏保管。
朱德群作品欣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