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9, 2014

民国才女(一)陆小曼

风流才女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名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蛮姑,父亲陆定不仅是晚清举人,而且还是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留学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并因此在民国初年被袁世凯下令通缉,后被曹汝霖等营救,任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还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生母吴曼华乃常州大家闺秀,是陆定的第二任妻子,知书识理,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而且还善画工笔画。他们先后共生育九个儿女,都不幸夭折或成年时死去,只有排行第五的陆小曼幸存下来,因此对她宠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
因为父母望女成凤,陆小曼从小受到最好的教育,幼时在上海幼稚园度过,6岁随父母迁居北京,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毕业,15岁转入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北京圣心学堂,学习法文、舞蹈、绘画、钢琴、礼仪等,父亲还聘请英籍女教师为她补习英文,十五六岁已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她在文学艺术上也很有造诣,“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刘海粟语)
学生时代的陆小曼,才能出众,含苞欲放,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后来陆小曼为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作外交助手,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18岁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在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上不乏多才多艺的女子,但像她这样聪颖、美貌,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才女却实在不多。艳丽的容貌、富有的家世、出众的才情,使陆小曼在北京社交界有“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之誉。
陆小曼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她有种与生俱来的魅力,胡适形容她是旧北京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她精通两门外语,写一手刚劲秀丽的毛笔字,擅长绘画,懂诗词,还擅长音乐、舞蹈,又习京剧、昆曲。在那个时代,女人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而她却敢于冲破礼教的防线,挣脱家庭束缚,去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为人热情、豪爽、直挚、大方,个性鲜明,我行我素。她做为一个女性,却拥有常人不具备的勇气,所以提到陆小曼,人们熟知的是她与徐志摩的婚姻,和她的交际名媛形象。
1922年陆小曼奉父母之命,和青年警官王赓结婚,后遇到诗人徐志摩,为了和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1925年离婚,与徐志摩结合,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个事件。



她与徐志摩性格相互辉眏,都是热情四射,他们在上海“四明村”的家俨然成了文艺沙龙,吸引了胡适、江小鹣、邵洵美、吴湖帆、陈定山、贺天健、刘海粟、钱瘦铁以及翁瑞午等海内俊彦、丹青圣手,几乎天天诗酒酬酢,竟夕为欢。
1931年11月19日,一架邮政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的白马山触山失事。机上连驾驶在内的三人全都遇难,无一生还。巧的是,这三个人那年刚好都36岁,其中一位就是大学教授、后来以诗人名世的徐志摩。天不假英年,似乎很多的诗人辞世都如此让人扼腕。
诗人殒命之际,机上的邮件烧得半焦,散落一地,冬雾兼之大雨,现场一片狼藉。人们在清理徐志摩遗物的时候,唯一保留下来的是一个铁箧。徐志摩的遗体被运回上海时,人们打开铁箧,里面保存的居然是一幅山水长卷。这幅画是那一年的春天由陆小曼创作的,那时候她还没有正式拜师学画,凭的是少时受教琴棋书画的底子,此卷被认为是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女性画家特征突出,手笔清丽,秀润自然。

这幅劫后余灰的山水手卷,现藏于浙江博物馆。历时四十年,展纸再看,早已火气全消,缜密秀润,妩媚明朗,艺界认为此画已经初近有清王鉴一路的温山软水,初见不凡。再看看题跋,因为是闭门创作,所以胡適觉得小曼的画并非写实之作,警醒她:“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工夫,自成真意趣”。后跋云:“小曼学画不久,就作这山水大幅,功夫不小!我是不懂画的,但我对于这一道却有点很固执的意见,写成韵语,博小曼一笑”。但是,杨杏佛的题跋却刚好跟胡适相反:“手底忽现桃花源,胸中自有云梦泽,造化游戏成溪山,莫将耳目为桎梏。小曼作画,适之讥其为闭门造车,不知天下事物,皆出意匠,过信经验,必为造化小儿所笑也。质之适之,小曼、志摩以为如何?”胡、杨两人的观点,刚好是画界关于师法造化还是师法内心的分野。其实,二者本无鸿沟。明代画家王履早就说过:“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贺天健则相对公允,题跋曰:“东坡论画鄙形似,懒瓒云山写意多,摘得骊龙颔下物,何须粉本拓山河。” 
作为徐志摩的遗物,陆小曼一直珍藏着这幅手卷。直到1965年病危前夕,才将它和梁启超一副集字对联、《徐志摩全集》的纸型交给徐志摩的姻表亲、园林学者陈从周教授。陈先生在卷尾加跋,记述此中经过。后来,陈从周将全集清样捐给了北京图书馆,梁启超的对联和陆小曼山水长卷捐给浙江博物馆,纸型还给了徐家。结果,文革十年,图书馆和博物馆里的物品都安然无恙,只有纸型被抄家流失不少。1979年,陈从周再次见到陆小曼的山水长卷,十分感慨,在卷尾题道:历劫之物,良足念也。
徐志摩飞机失事,如同一颗炫目的流星划过夜空,小曼的情爱天空轰然坍塌。伤逝的巨大悲痛,使小曼在生命最绚烂之际,抽身而退,归于平淡。在《哭志摩》中,小曼痛下决心:“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她摒弃一切交际应酬,一反以往的懒散,全力以赴地为志摩编写全集,投入绘画。在小曼决心做的一点认真事业中,应该说编书撰文之外,画画占着很大的比重。
1932年7月陆小曼正式拜贺天健为师学习山水,有趣的是,拜师时,为了防止陆小曼偷懒,双方还约法三章:一、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二、专心学画,学要所成;三、每月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辍学。并拜陈半丁为师学习花鸟。陆小曼潜心绘事,以浅绛赭石与淡花青为主。陆小曼天资聪颖,悟性很强。还对倪云林、沈周,以及清初的王鉴进行临仿。加上平时和当时画家名流如吴湖帆、钱瘦铁、孙雪泥、应野平等交往,彼此切磋,所以画艺大有进境,三十年代在上海画界已经小有名气。
十年后的 1941年,陆小曼假座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楼上,举办了一个获得很高评价的个人画展。此后她的作品还曾两次入选全国美展。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63岁。
陆小曼幽怨长眠,没有留下什么遗嘱,或许她的心愿就是能与徐志摩合葬,但未能如愿。陆小曼被陆家人安葬在苏州东山公墓。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而画家刘海粟则评论说: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在拍卖市场上,陆小曼的作品并不多见,最近几年,陆小曼的作品频频亮相各大拍卖会。由于才子与佳人爱情故事的轰动效应,加上笔力清健,意境不俗,因此受到市场的追捧,作品升值迅速,已攀升至同时代女画家之首。2001年她的《临黄鹤山樵山水》在上海以2.2万元成交;2002年《闲亭醉酒图》立轴拍至5.28万元。2003年,她的《山水》和《人物》在朵云轩以无底价起拍,结果以8.47万元和9.02万元成交。《西湖佳境》起拍价就达到8万元,可见陆小曼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推高了她作品的市场行情。 

名家俱乐部

2014年7月9日 


陆小曼作品欣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